当前位置:

芦根是中药吗?芦根的功效与作用?

2025-10-28 15:16:41  来源:鹊医典    

导读在河边、湖边的浅水区,常能见到芦苇的身影,其地下横生的根茎——芦根,看似与普通水草根茎无异,不少人疑惑:这随处可见的芦根是不是中药?若能入药,又能解决哪些身体问题?其实芦根不仅是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中药,还是夏季清热生津的“常用食材”,只是多数人未发现其养生价值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来自水边的清热中药”。

  在河边、湖边的浅水区,常能见到芦苇的身影,其地下横生的根茎——芦根,看似与普通水草根茎无异,不少人疑惑:这随处可见的芦根是不是中药?若能入药,又能解决哪些身体问题?其实芦根不仅是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中药,还是夏季清热生津的“常用食材”,只是多数人未发现其养生价值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来自水边的清热中药”。

1_new.png

  芦根是中药吗?

  芦根是中药,且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,从药用来源、典籍记载、炮制规范三方面,可明确其中药属性,同时兼具食材的温和特性:

  1.药用来源:明确为芦苇根茎,属“植物类中药”

  芦根是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,并非普通水草根茎。采收时需选取生长健壮的芦苇,挖掘地下横生的根茎,去除须根、芽及外皮,洗净后即可作为“新鲜芦根”使用;若制成“干燥芦根”,需将新鲜根茎切段、晒干或烘干,确保水分含量≤15.0%(符合中药药用标准)。其来源清晰、品种单一,是中药里“植物类根茎药材”的常见类型,与甘草、黄芪等根茎类中药的药用属性一致。

  2.典籍记载:历代医籍认可,功效明确

  从中医典籍来看,《神农本草经》最早记载芦根,称其“主消渴,客热,止小便利”;《本草纲目》进一步明确其“清热生津,除烦止呕,利尿”的功效;现代《中国药典》更是将其功效定为“清热泻火,生津止渴,除烦,止呕,利尿”,用于治疗热病烦渴、肺热咳嗽、肺痈吐脓、胃热呕哕、热淋涩痛等症。数千年的药用实践与权威典籍收录,充分证明芦根的中药属性,而非普通食材。

  3.炮制规范:符合中药加工标准,区分鲜品与干品

  芦根作为中药,有明确的炮制规范:新鲜芦根需洗净、切段,避免泥沙残留;干燥芦根需经挑选、切段(长度10-15厘米),去除杂质与霉变部分,部分还需“润软”处理,方便后续煎煮时有效成分溶出。无论是鲜品还是干品,均需符合《中国药典》对“杂质、水分、灰分”的要求(如干燥芦根杂质≤2.0%、灰分≤8.0%),这些规范的加工步骤,进一步明确其中药属性,与普通食材的简单清洗处理有本质区别。

2_new.png

  芦根的功效与作用?

  芦根性寒、味甘,归肺、胃经,核心功效围绕“清热、生津、止呕、利尿”展开,尤其适合夏季或体内有“热邪”的人群,具体可从四方面详细说明:

  1.清热泻火:缓解“上火”与热病症状

  芦根能清泻肺、胃二经的热邪,对多种“热证”有缓解作用:比如夏季暑热导致的心烦、口渴、头晕,或热病初期的发热、咽喉干痛;对肺热引发的咳嗽(痰液黄稠、不易咳出)、肺痈(咳嗽伴胸痛、咳吐脓痰)也有辅助改善作用。可单用新鲜芦根榨汁饮用,或用干燥芦根与菊花、金银花同煮水,清热效果温和,不会像黄连、黄芩等苦寒中药那样损伤脾胃,适合体质偏虚但有热证的人群。

  2.生津止渴:改善口干舌燥,补充津液

  这是芦根最突出的功效之一,尤其适合“津液亏损”导致的口干:比如热病后期余热未清,出现口干咽燥、舌面少津;或夏季出汗过多、长期用嗓过度(如教师、主播)引发的口干;甚至糖尿病患者(属“消渴症”范畴)的轻微口渴,芦根都能通过生津止渴,缓解口腔干燥感。可将新鲜芦根与雪梨同煮水,或用干燥芦根泡茶,口感清甜,能在清热的同时补充身体所需津液,避免“清热伤津”的问题。

  3.除烦止呕:缓解胃热呕吐与心烦

  芦根能清胃热、和胃降逆,对胃热引发的呕吐有显著缓解作用:比如吃过多辛辣、油腻食物后出现的恶心呕吐,或妊娠早期因“胃热”导致的孕吐(无明显虚寒症状者);同时,它还能清除“热邪扰心”导致的心烦不安,比如熬夜、上火后出现的失眠、烦躁。可将新鲜芦根切段煮水,或与生姜(中和寒性)、竹茹同煮,既能止呕,又能平复情绪,适合夏季或胃热人群日常调理。

  4.利尿通淋:改善湿热导致的小便不适

  芦根能促进水液代谢,帮助排出体内湿热,对“热淋”(湿热下注引发的小便问题)有辅助改善作用:比如小便黄少、排尿时灼热感明显,或尿频、尿急(非感染性,由湿热引起);对湿热导致的水肿(如下肢轻微水肿、眼睑水肿)也有缓解效果。可将干燥芦根与白茅根、车前草同煮水,利尿作用温和,不会损伤肾脏,适合需要“温和排水”的人群,尤其适合夏季饮用,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热。


饮食推荐 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