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在日常烹饪中,生抽和老抽常被一并提及,但不少人分不清“什么时候用生抽、什么时候用老抽”,甚至直接替换使用,导致菜品要么寡淡无味,要么颜色暗沉。此外,很多人只知道炒菜要控盐,却忽略了生抽中隐藏的盐分,长期多吃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掌握酱油的正确使用方法。
在日常烹饪中,生抽和老抽常被一并提及,但不少人分不清“什么时候用生抽、什么时候用老抽”,甚至直接替换使用,导致菜品要么寡淡无味,要么颜色暗沉。此外,很多人只知道炒菜要控盐,却忽略了生抽中隐藏的盐分,长期多吃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掌握酱油的正确使用方法。

生抽和老抽的区别?
生抽和老抽虽同属酿造酱油,但在制作工艺、风味口感、用途上差异显著,具体可从三方面清晰区分:
1.制作工艺与成分不同
生抽:以大豆、小麦为原料,经自然发酵后直接提取而成,发酵时间相对较短(约3-6个月),酿造过程中几乎不添加焦糖色素,主要成分是氨基酸态氮(衡量鲜味的关键指标,通常≥0.8g/100mL)、食盐和少量糖分,整体成分更贴近原料本味;
老抽:在生抽的基础上,额外加入焦糖色素(天然或人工提取),并经过更长时间的晒制或熬煮(部分产品发酵时间达1年以上),让色泽更浓郁、质地更黏稠,氨基酸态氮含量略低于生抽(通常≥0.7g/100mL),但含盐量与生抽相近,部分产品还会添加增稠剂提升浓稠度。
2.风味与色泽不同
生抽:色泽呈浅红褐色或琥珀色,质地清澈透亮,口感咸鲜适中,带有明显的酱香和鲜味,入口无厚重感,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,不会掩盖食材原味;
老抽:色泽呈深褐色或黑褐色,质地浓稠(倒出时会挂壁),口感偏咸,酱香更醇厚,且带有焦糖的微甜感,核心特点是“上色能力强”,能让菜品呈现红亮油润的色泽,但鲜味相对较弱。
3.适用场景不同
生抽:主打“调味提鲜”,适合需要突出鲜味、不追求深色的菜品,比如凉拌菜(拍黄瓜、拌木耳)、炒菜(炒青菜、青椒肉丝)、腌制食材(腌肉、腌蔬菜),也可作为蘸料(蘸饺子、蘸海鲜),使用时多在烹饪后期或出锅前加入,避免高温破坏鲜味;
老抽:主打“上色增香”,适合需要浓郁色泽的菜品,比如红烧菜(红烧排骨、红烧肉)、酱卤菜(酱牛肉、卤猪蹄)、焖炖菜(土豆炖牛腩),使用时需在烹饪初期加入(如炒糖色后加老抽翻炒),让食材充分吸收颜色,注意用量不宜过多,否则会让菜品发苦、颜色发黑。

生抽吃多了有什么危害?
生抽虽能提鲜,但含有较高的盐分,长期过量食用(比如每天用超过20毫升,且未减少其他盐的摄入),会给身体带来多重负担,具体可从三方面说明:
1.增加高血压风险,损伤心血管
生抽中含盐量约为15%-18%(即10毫升生抽约含1.5-1.8克盐),若炒菜时大量使用生抽,又额外加盐,很容易导致每日总盐量超标(远超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的5克)。过量的钠会让体内水分潴留,增加血容量,进而升高血压,长期下来会损伤血管内皮,诱发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冠心病、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,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受影响更明显。
2.加重肾脏负担,影响肾功能
肾脏是排出体内多余钠的主要器官,长期多吃生抽,会迫使肾脏持续高负荷工作,加速肾功能衰退。初期可能出现尿液中微量蛋白增多,若不及时控制,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炎,甚至肾衰竭。尤其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(如慢性肾病、肾结石)的人群,过量吃生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,影响肾脏代谢功能。
3.刺激胃黏膜,增加胃部不适风险
生抽中的盐分和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有机酸,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。长期大量食用,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,诱发或加重胃炎、胃溃疡,出现胃痛、胃胀、反酸等症状。对于本身胃功能较弱或有胃部疾病的人群,过量吃生抽还可能增加胃出血、胃穿孔的风险,尤其空腹食用蘸有大量生抽的食物时,刺激更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