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在中老年人群中,冠心病是威胁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不少人首次发作就出现严重胸痛,甚至危及生命;也有年轻人因长期熬夜、高油饮食,过早出现心血管异常却不自知。其实冠心病的症状有典型信号,且通过合理干预可有效预防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读懂冠心病的“身体警报”,掌握预防关键。
在中老年人群中,冠心病是威胁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不少人首次发作就出现严重胸痛,甚至危及生命;也有年轻人因长期熬夜、高油饮食,过早出现心血管异常却不自知。其实冠心病的症状有典型信号,且通过合理干预可有效预防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读懂冠心病的“身体警报”,掌握预防关键。

冠心病的症状是什么?
冠心病核心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,症状多与“心肌缺血”相关,典型表现集中在胸部及全身伴随反应,可从三类关键症状展开:
1.典型胸痛:“压榨样”疼痛是核心信号
这是冠心病最具代表性的症状,多在劳累、情绪激动、寒冷或饱餐后发作:疼痛位置多在胸骨后(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),或向左肩、左臂内侧、颈部、下颌放射;疼痛性质为“压榨样、紧缩样”,像胸口被重物压迫,伴随窒息感,而非尖锐刺痛;持续时间多为3-5分钟,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,若疼痛超过20分钟不缓解,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,需立即就医。
2.非典型症状:易被忽视的“隐性信号”
部分人群(尤其女性、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)症状不典型,易与其他疾病混淆:比如出现上腹部胀痛、恶心,误以为是“胃病”;或表现为胸闷、气短,爬楼梯、快走时明显加重,休息后缓解;还有人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、头晕,甚至牙痛、肩背酸痛,这些症状虽不典型,但在排除其他疾病后,需警惕冠心病可能。
3.严重症状:急性发作的危险表现
若冠心病未及时干预,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症状:如突发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(躺下后气短加重,需坐起来呼吸),伴随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痰,提示急性心力衰竭;或出现意识模糊、四肢冰凉、血压下降,可能是心源性休克,这些情况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拖延可能危及生命。

怎么预防冠心病?
冠心病预防需从“控制危险因素”入手,覆盖饮食、运动、生活习惯等多方面,尤其适合有家族史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高危人群,具体可从四类措施展开:
1.饮食调整:低脂低盐,保护血管
控脂:减少动物内脏、肥肉、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摄入,每周吃2-3次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鳕鱼,富含Omega-3脂肪酸,调节血脂);用橄榄油、茶籽油替代黄油、猪油,每天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;
控盐:每天盐摄入量<5克,避免咸菜、酱肉、加工零食(如薯片),减少隐形盐摄入;
增纤维:多吃全谷物(燕麦、糙米)、新鲜蔬菜(菠菜、西兰花)、水果(苹果、蓝莓),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,延缓动脉粥样硬化。
2.规律运动:适度锻炼,改善心肺功能
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,每次30分钟,避免剧烈运动;运动时心率控制在“(220-年龄)×60%-70%”(如50岁人群,心率保持在102-119次/分钟);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,避免长期久坐导致血液循环减慢,加重血管负担。
3.控制基础疾病:降低诱发风险
控血压: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(每天早晚各1次),遵医嘱服用降压药,将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(糖尿病、肾病患者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);
控血糖: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空腹血糖<7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<10mmol/L,避免高糖饮食,规律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;
控血脂:定期检测血脂,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胆固醇”)控制在2.6mmol/L以下(高危人群控制在1.8mmol/L以下),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。
4.改善生活习惯:减少血管损伤
戒烟限酒: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、损伤血管内皮,戒烟后冠心病风险可在1年内下降50%;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<25克(约啤酒750毫升),女性<15克(约红酒150毫升),避免酗酒;
规律作息:每天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(23点后是心血管修复关键期),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、心率紊乱,加重心脏负担;
管理情绪:避免长期焦虑、愤怒,通过冥想、听音乐、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,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,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,加重心肌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