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茯苓皮是中药吗?适合哪些人群吃?

2025-10-23 15:45:29  来源:鹊医典    

导读提到茯苓,多数人熟悉的是白色的茯苓肉,却很少注意到包裹在外侧的褐色茯苓皮。很多人疑惑:这层“外皮”是不是中药?扔了可惜,留着又不知道该给谁吃。其实茯苓皮不仅是传统中药,还是利水消肿的“能手”,且适用人群与茯苓肉有所不同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被低估的中药外皮”。

  提到茯苓,多数人熟悉的是白色的茯苓肉,却很少注意到包裹在外侧的褐色茯苓皮。很多人疑惑:这层“外皮”是不是中药?扔了可惜,留着又不知道该给谁吃。其实茯苓皮不仅是传统中药,还是利水消肿的“能手”,且适用人群与茯苓肉有所不同。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被低估的中药外皮”。

1_new.png

  茯苓皮是中药吗?

  茯苓皮是中药,在《中国药典》中被明确收录,从药用来源、功效记载、炮制规范三方面,可明确其中药属性,且与茯苓肉的药用价值各有侧重:

  1.药用来源:源于真菌外皮,属“茯苓家族”药用部分

  茯苓皮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外皮,与茯苓肉同出自一种真菌——茯苓菌核。当茯苓菌核成熟后,外层会形成一层褐色、质地较坚韧的表皮,剥离后经清洗、晒干,即可作为中药使用。它并非“废弃物”,而是茯苓药用部位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茯苓肉、茯苓木(菌核中的松根)共同构成茯苓的不同药用形态,只是功效侧重点不同(茯苓肉偏健脾安神,茯苓皮偏利水消肿)。

  2.功效记载:历代医籍认可,主打“利水消肿”

  从中医典籍来看,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对茯苓皮的记载:“主水肿肤胀,开水道,开腠理”,明确其核心功效为利水消肿、渗湿健脾;现代《中国药典》也将其功效定为“利水渗湿”,用于治疗水肿胀满、小便不利等问题。与茯苓肉相比,茯苓皮的利水作用更直接,且药性平和,不会损伤脾胃,尤其适合需要“排水肿”但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,是中药里“温和利水”的代表之一。

  3.炮制规范:需专业处理,符合中药药用标准

  茯苓皮作为中药,并非直接剥离晒干即可使用,需经过规范炮制:首先去除表皮附着的泥沙、杂质,避免残留污物;若用于药用,部分还需经过“润软、切丝”处理,方便后续煎煮时有效成分溶出;干燥后需检验水分、杂质含量,确保符合中药药用标准(水分≤18.0%,杂质≤3.0%),才能作为中药流通。这些规范处理步骤,进一步明确了其中药属性,而非普通食材。

2_new.png

  茯苓皮适合哪些人群吃?

  茯苓皮性平、味甘淡,归肺、脾、肾经,核心适配“体内有水湿潴留”的人群,尤其适合水肿、小便不利且脾胃偏虚的人,具体可从三类人群展开:

  1.水肿人群:改善全身或局部水肿

  适合因水湿停滞导致的水肿,如:

  全身性水肿:如久坐、久站后下肢水肿(按压脚踝有凹陷,半天不恢复),或脾虚导致的全身水肿(伴随乏力、食欲差、大便稀溏);

  局部水肿:如眼睑水肿(晨起明显,活动后减轻)、面部水肿(感觉面部紧绷、发胀)。

  茯苓皮能通过利水渗湿,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,缓解水肿症状,可与冬瓜皮、薏米搭配煮水,增强利水效果,且不会像强效利尿剂那样损伤正气,适合长期调理。

  2.小便不利人群:缓解排尿不畅、尿量少

  适合因湿邪阻滞导致的小便不利,如:

  尿量少且不畅:每次排尿量少,尿线细,排尿时需用力;

  小便浑浊:尿液浑浊如淘米水,或伴随轻微尿频、尿急(非感染导致)。

  这类情况多是湿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,茯苓皮能通利水道,改善膀胱气化,让小便恢复通畅,且药性温和,老人、儿童或体质较弱者也可使用,常与车前子、赤小豆搭配,兼顾利水与护脾。

  3.湿困脾胃人群:辅助改善脾胃湿盛症状

  适合脾胃被湿邪困扰的人群,表现为:

  消化不适:餐后腹胀明显,感觉食物“堵在胃里”,不想喝水或喝水后腹胀加重;

  身体困重:每天起床感觉身体沉重、乏力,像“裹了一层湿衣服”,舌苔白腻。

  茯苓皮能渗湿健脾,在排出湿邪的同时,辅助恢复脾胃运化功能,缓解湿困导致的不适,可与陈皮、山药搭配煮水或煮粥,既能利水,又能健脾,避免利水伤脾,适合日常保健。


饮食推荐 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