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在夏季的养生食材清单里,藿香、薄荷是常见选择,而与它们功效相近的香薷,却因名字陌生、市面少见而鲜少被提及。这种自带独特清香的草本植物,既是中医里常用的解表药材,也是可入菜的时令食材,尤其适合应对夏季的湿热不适。很多人对香薷的基本属性存疑,也不清楚它具体能发挥哪些养生作用,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一“夏季养生小能手”。
在夏季的养生食材清单里,藿香、薄荷是常见选择,而与它们功效相近的香薷,却因名字陌生、市面少见而鲜少被提及。这种自带独特清香的草本植物,既是中医里常用的解表药材,也是可入菜的时令食材,尤其适合应对夏季的湿热不适。很多人对香薷的基本属性存疑,也不清楚它具体能发挥哪些养生作用,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一“夏季养生小能手”。

香薷是什么?
香薷是唇形科香薷属一年生草本植物,在传统药食体系中有着明确的定位,其形态、生长特性与食用药用价值都有鲜明特点,具体可从三方面展开:
1.形态与气味:草本植物,自带独特清香
香薷株高约30-50厘米,茎秆直立、呈方形(唇形科植物典型特征),叶片为卵形或长圆形,边缘有细小锯齿,表面光滑带光泽。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全株带有浓郁的芳香气息,尤其在揉搓叶片或茎秆时,香气会更明显,这种香气来自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(如香薷酮、柠檬烯),也是其发挥功效的关键所在。新鲜香薷多为绿色,干燥后呈黄绿色,常被切段作为药材或干货储存。
2.生长与分布:喜温耐旱,夏季采收
香薷适合生长在温暖、光照充足的环境中,耐旱但不耐寒,多分布在我国华东、华南、西南等地区,常见于田野、路边或山坡草地。其采收期集中在夏季(7-8月),此时植株生长旺盛、香气浓郁,药效成分含量最高,采收后可鲜用(入菜、煮水),也可晒干切段,便于长期储存备用,是典型的“夏季时令养生食材”。
3.药食定位:既是药材,也是家常食材
香薷在《本草纲目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传统典籍中均有记载,被归类为“解表药”,是中医应对夏季“暑湿感冒”的常用药材;同时,它也能作为食材入菜,在南方部分地区,新鲜香薷常被用来凉拌、做馅或煮茶,既能增添风味,又能发挥养生作用,属于典型的“药食同源”食材,兼顾药用功效与食用安全性。

香薷有什么功效?
香薷的功效主要围绕“夏季湿热不适”展开,尤其在解表散寒、化湿和中方面作用突出,核心功效有三点,且多与季节养生需求契合:
1.解表散寒,应对夏季“阴暑”
夏季人们常因贪凉(如长时间吹空调、吃冰镇食物)或淋雨,导致风寒邪气入侵,出现头痛、怕冷、鼻塞流涕等“阴暑”症状(区别于高温暴晒的“阳暑”)。香薷性微温,能解表散寒,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寒气,缓解上述不适。比如夏季淋雨后,用香薷煮水喝,可快速驱散寒气,预防感冒,比服用普通感冒药更温和,尤其适合老人、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。
2.化湿和中,改善暑湿引起的消化问题
夏季高温高湿,人体易受“暑湿”侵袭,导致脾胃功能紊乱,出现腹胀、恶心、食欲不振、腹泻(大便稀溏)等症状。香薷能入脾、胃经,有化湿和中的功效,可促进体内湿气代谢,调节脾胃功能,缓解消化不适。比如因吃过多生冷食物导致腹胀腹泻时,用香薷搭配生姜煮水,或用新鲜香薷凉拌食用,能快速缓解腹胀、止腹泻,帮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。
3.利水消肿,缓解夏季轻微水肿
夏季人体出汗多,若饮水不当或代谢不畅,易出现轻微水肿(如下肢水肿、眼睑浮肿),尤其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更明显。香薷还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作用,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通过尿液排出,减轻水肿症状。日常用香薷煮水代茶,或搭配冬瓜、薏米等利水食材煲汤,既能解暑,又能辅助改善水肿,让身体保持轻盈状态,适合夏季长期饮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