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黄芪的功效作用是什么?黄芪的营养价值高吗?

2025-09-09 14:13:13  来源:鹊医典    

导读黄芪在养生圈一直有着“补气圣品”的称号,不管是中药方剂、日常泡水,还是煲汤炖肉,都常能见到它的身影。但很多人只知道黄芪能“补气”,却不清楚它具体有哪些功效,也疑惑其营养价值是否真的突出。下面就详细解析黄芪的功效作用,以及它的营养价值特点,帮助大家科学使用这一常见养生药材。

  黄芪在养生圈一直有着“补气圣品”的称号,不管是中药方剂、日常泡水,还是煲汤炖肉,都常能见到它的身影。但很多人只知道黄芪能“补气”,却不清楚它具体有哪些功效,也疑惑其营养价值是否真的突出。下面就详细解析黄芪的功效作用,以及它的营养价值特点,帮助大家科学使用这一常见养生药材。

1_new.png

  黄芪的功效作用是什么?

 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、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,其功效围绕“补气”展开,同时兼具多种调理作用,核心可分为四方面:

  1.补气升阳,改善气虚乏力

  黄芪最核心的功效是补气升阳,尤其针对脾胃气虚和肺气虚。对脾胃气虚导致的食少、腹胀、大便稀溏、全身乏力、精神不济,用5-10克黄芪搭配红枣、小米煮粥,能温和补养脾胃,缓解疲劳;对肺气虚引起的少气懒言、动则出汗(自汗)、易感冒,用黄芪泡水代茶,可增强肺气,提高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,适合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体质虚弱的人群。

  2.固表止汗,减少异常出汗

  黄芪能“固护卫气”,对气虚导致的异常出汗有明显改善作用。比如白天稍活动就大汗淋漓(自汗),或因气虚感冒后出汗不止,用10克黄芪搭配5克白术、3克防风煮水(即“玉屏风散”简化版),能加固体表的“防护屏障”,减少异常出汗,同时增强免疫力,降低感冒频率。但需注意,阴虚盗汗(夜间睡时出汗、醒后汗止)者不宜单独使用,以免加重阴虚症状。

  3.利水消肿,缓解气虚水肿

  对气虚导致的水肿(常见于下肢,按压有凹陷,伴随乏力、怕冷),黄芪能通过补气推动水液代谢,达到利水消肿的效果。比如中老年人因气虚出现的轻度下肢水肿,或产后气虚引发的水肿,用15克黄芪搭配10克茯苓、5克生姜煲汤,既能补气,又能促进水液排出,缓解水肿症状,且药性温和,不会损伤脾胃,适合体质虚弱者。

  4.生津养血,辅助气血双补

  黄芪虽以补气为主,但“气能生血”,气虚改善后,身体生成血液的能力也会增强,因此黄芪也有间接的生津养血作用。对气血两虚导致的面色苍白、头晕心悸、月经量少色淡,用黄芪搭配当归(比例约5:1,即“当归补血汤”)煲汤或煮水,能实现“气旺生血”,比单纯补血的效果更持久,适合气血不足且伴有明显气虚症状的人群。

2_new.png

  黄芪的营养价值高吗?

  从“营养补充”和“养生价值”的不同角度看,黄芪的价值特点差异明显,整体需客观看待:

  1.常规营养素含量低,不适合作为营养补充来源

  黄芪的常规营养素(如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)含量并不突出:每100克干黄芪蛋白质含量约10-15克,远低于鸡蛋(约13克/100克,且为优质蛋白)、瘦肉(约20克/100克);维生素(如维生素B族、维生素C)几乎检测不到;矿物质(如钙、铁)含量也较低(钙约50毫克/100克,铁约2毫克/100克),远不如牛奶、菠菜等日常食材。因此,不能将黄芪当作补充基础营养的食材,其价值不在“补充营养”,而在“调理机能”。

  2.活性成分是核心价值,侧重养生调理

  黄芪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含有的活性成分,如黄芪多糖、黄芪皂苷、黄酮类化合物等。其中,黄芪多糖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,辅助调节免疫力;黄芪皂苷能改善身体代谢,辅助保护心血管;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抗氧化作用,能减轻细胞氧化损伤。这些活性成分的作用是“调理身体机能”,比如辅助改善气虚状态、增强抵抗力,而非直接补充营养。但需注意,这些活性成分的发挥需要长期适量使用,且效果因人而异,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。

  此外,需区分“药用价值”与“营养价值”:黄芪的药用价值体现在对气虚体质的调理,而营养价值需依赖日常均衡饮食。若想通过黄芪养生,建议在明确自身为气虚体质的前提下,适量使用(每日5-10克泡水或煲汤);若身体无明显气虚症状,或属于阴虚火旺(易上火、口干舌燥)、实热证(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)人群,盲目食用黄芪反而可能加重不适,需谨慎选择。


饮食推荐 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