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茯苓的功效作用是什么?它的营养价值高吗?

2025-09-09 14:23:24  来源:鹊医典    

导读茯苓是中医里“健脾祛湿”的经典食材,也是厨房中常见的养生配料——不管是炖鸡汤、煮小米粥,还是制作茯苓饼,都能见到它的身影。但很多人只知道茯苓“对脾胃好”,却不清楚它具体有哪些功效,也疑惑其营养价值是否值得频繁食用。下面就详细解析茯苓的功效作用,以及它的营养价值特点,帮助大家科学利用这一药食两用的食材。

  茯苓是中医里“健脾祛湿”的经典食材,也是厨房中常见的养生配料——不管是炖鸡汤、煮小米粥,还是制作茯苓饼,都能见到它的身影。但很多人只知道茯苓“对脾胃好”,却不清楚它具体有哪些功效,也疑惑其营养价值是否值得频繁食用。下面就详细解析茯苓的功效作用,以及它的营养价值特点,帮助大家科学利用这一药食两用的食材。

1_new.png

  茯苓的功效作用是什么?

  中医认为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脾、肾经,其功效核心围绕“健脾、祛湿、安神”,药性温和,适合多数人调理身体,具体可分为三方面:

  1.健脾祛湿,改善脾胃虚弱与湿气重

  茯苓最核心的功效是健脾祛湿,尤其适合脾胃虚弱和体内湿气重的人群。对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少、腹胀、大便不成形(黏马桶)、饭后乏力,用10-15克茯苓搭配山药、莲子煮水或煮粥,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缓解消化不适;对湿气重引发的身体沉重、下肢轻微水肿、舌苔厚腻,茯苓可通过“利水渗湿”促进水液代谢,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气,且不会损伤脾胃阳气,适合长期调理,尤其适合潮湿季节或久坐不动的人群。

  2.宁心安神,辅助改善失眠与心烦

  茯苓能“宁心安神”,对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、多梦、心烦、记忆力下降有辅助改善作用。中医认为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,进而影响心神安定,茯苓通过健脾补气血,间接滋养心神。日常可将10克茯苓磨成粉,加入牛奶或小米粥中食用,睡前1小时吃,能帮助舒缓情绪、改善睡眠质量;也可搭配酸枣仁、百合煮水,安神效果更明显,且无依赖性,适合睡眠质量差的人群。

  3.利水消肿,缓解轻度水肿

  茯苓的“利水渗湿”功效还能缓解轻度水肿,尤其适合气虚或湿气导致的水肿(如晨起眼睑浮肿、久坐后下肢浮肿)。这类水肿通常伴随乏力、怕冷,用15克茯苓搭配5克生姜、10克红豆煮水喝,既能利水消肿,又能补气温阳,避免单纯利水导致的身体虚弱;对产后或中老年人群的轻度水肿,茯苓的温和特性也能减少身体负担,适合作为日常调理选择,但若水肿严重或伴随疼痛,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。

2_new.png

  茯苓的营养价值高吗?

  从“营养补充”和“养生价值”的不同维度看,茯苓的价值特点差异明显,需客观看待,不能单纯以“营养高低”衡量:

  1.常规营养素含量普通,不适合作为营养主力

  茯苓的常规营养素(如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)含量并不突出:每100克干茯苓含蛋白质约1.2克,远低于鸡蛋、瘦肉等优质蛋白来源;维生素(如维生素B族、维生素C)几乎不含;矿物质(如钙、铁)含量也较低(钙约2毫克/100克,铁约9.4毫克/100克,虽铁含量看似高,但植物性铁吸收率低)。因此,不能将茯苓当作补充基础营养的食材,日常饮食仍需依赖肉、蛋、奶、新鲜蔬果满足营养需求。

  2.活性成分是核心价值,侧重调理身体机能

  茯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含有的活性成分,如茯苓多糖、茯苓酸、三萜类化合物等。其中,茯苓多糖能增强免疫力,辅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;茯苓酸能帮助舒缓神经,辅助改善睡眠;三萜类化合物则有一定的利水作用,促进水液代谢。这些活性成分的作用是“调理身体机能”,比如改善脾胃运化、缓解湿气重的不适,而非直接补充营养。且这些成分的效果需长期适量食用才能显现,适合作为日常养生的“辅助食材”,而非“特效药”。

  此外,茯苓的优势还在于“药性温和、适用人群广”——不管是老人、儿童,还是体质虚弱者,只要存在脾胃虚弱或湿气重的问题,都可少量食用(每日10-15克),且几乎无副作用。日常可将茯苓磨粉加入主食、煲汤,或直接购买茯苓饼(选择无额外添加糖的),轻松融入饮食。但需注意,阴虚火旺者(表现为口干舌燥、手心脚心发热、大便干结)需慎用,以免加重“燥性”;若身体无明显不适,无需过量食用,避免增加消化负担。


饮食推荐 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