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淡豆豉是什么做的?有哪些吃法?

2025-10-10 14:24:14  来源:鹊医典    

导读在中药柜台或传统调料架上,淡豆豉常以黑褐色颗粒状出现,它既会出现在缓解感冒的药方里,也能用于日常烹饪提鲜,却因“不起眼”很少被人关注。不少人好奇:这看似普通的颗粒,究竟是用什么做的?除了入药,日常还能怎么吃?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药食两用的发酵食材”。

  在中药柜台或传统调料架上,淡豆豉常以黑褐色颗粒状出现,它既会出现在缓解感冒的药方里,也能用于日常烹饪提鲜,却因“不起眼”很少被人关注。不少人好奇:这看似普通的颗粒,究竟是用什么做的?除了入药,日常还能怎么吃?下面就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,带大家认识这颗“药食两用的发酵食材”。

1_new.png

  淡豆豉是什么做的?

  淡豆豉是以大豆为核心原料,经过“泡豆、蒸煮、接种发酵、晾晒”等传统工艺制成的发酵食品,其制作过程讲究“微生物转化”,具体可从原料选择、核心工艺两方面展开:

  1.核心原料:以大豆为主,无额外添加盐或糖

  淡豆豉的原料很简单,主要是颗粒饱满、无霉变的干大豆(黄豆或黑豆均可,黄豆制成的颜色偏浅,黑豆制成的偏深),且制作过程中不额外添加盐、糖或其他调味剂,这也是它与“咸豆豉”(用于调味,含盐量高)的核心区别。大豆本身富含蛋白质、脂肪和矿物质,经过发酵后,营养成分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(如氨基酸、多肽),同时产生独特的风味物质,让淡豆豉既有大豆的营养,又有发酵后的鲜香。

  2.传统制作工艺:四步发酵,靠微生物“变身”

  淡豆豉的制作关键在于“自然发酵”,传统工艺大致分为四步:

  泡豆蒸煮:干大豆用清水浸泡4-6小时,至颗粒饱满、能轻松捏碎,然后放入蒸锅蒸熟(避免煮烂),捞出后摊开晾凉至30℃左右,为微生物生长创造适宜温度;

  接种发酵:将晾凉的大豆与“菌种”混合(传统做法多利用空气中的自然微生物,现代工艺会人工接种米曲霉等安全菌种),然后装入容器,盖上湿布,置于25-30℃的环境中发酵5-7天,期间大豆会逐渐长出白色菌丝,颜色慢慢变深,产生淡淡酱香;

  翻拌晾晒:发酵过程中需定期翻拌,让大豆发酵均匀,避免局部发热变质;发酵完成后,将大豆摊开在通风处晾晒,去除多余水分,直至颗粒干爽、不粘手,此时淡豆豉基本成型,质地坚硬,有明显的发酵香气;

  成品储存:晒干后的淡豆豉需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,防止受潮发霉,储存得当可保存6-12个月,且随着储存时间推移,风味会更浓郁。

2_new.png

  淡豆豉有哪些吃法?

  淡豆豉的吃法以“提鲜、适配养生场景”为原则,既能作为调料增添风味,也能搭配食材做成养生餐,推荐三种家常吃法,覆盖汤品、炒菜、茶饮场景:

  1.养生款:淡豆豉葱白汤(解表散寒,适合感冒初期)

  这是淡豆豉最经典的养生吃法,尤其适合风寒感冒初期(表现为怕冷、鼻塞、流清涕、无汗)。取淡豆豉10克、新鲜葱白3段(带须,葱白能增强散寒效果);锅中加300毫升清水,放入淡豆豉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5分钟;加入葱白段,继续煮2分钟,关火后焖3分钟即可饮用。汤品带着淡豆豉的酱香和葱白的清香,温热饮用能帮助身体发汗散寒,缓解感冒初期不适,且温和不刺激,老人、儿童也可适量饮用。

  2.家常款:淡豆豉炒青椒(鲜香下饭,简单易做)

  适合日常炒菜,能利用淡豆豉的酱香提升菜品风味。青椒洗净切小块,大蒜切片;锅中放少许油,油热后放入大蒜片爆香,加入淡豆豉5-8克,小火炒出香味(避免炒糊,否则会发苦);放入青椒块,大火快速翻炒至青椒变软、表面微微起皱,加少许盐调味(淡豆豉本身有淡淡鲜味,盐量需减少),即可出锅。这道菜青椒脆嫩,淡豆豉的酱香融入其中,咸香下饭,适合搭配米饭,且做法简单,10分钟就能完成。

  3.提鲜款:淡豆豉蒸排骨(鲜嫩入味,营养滋补)

  用淡豆豉给肉类去腥提鲜,能让肉质更鲜嫩。排骨切小块,用清水浸泡10分钟去除血水,捞出沥干;碗中放入排骨,加淡豆豉8克、生抽1勺、料酒1勺、姜片3片、少许淀粉,抓匀后腌制20分钟;将腌制好的排骨放入蒸锅,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30分钟,至排骨软烂;出锅后撒上葱花即可。淡豆豉的发酵香气能掩盖排骨的腥味,同时让肉质吸收酱香,口感鲜嫩不油腻,适合作为家常菜,老人、孩子都爱吃。


饮食推荐 更多 >